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瓣瓣同心丨瓣瓣同心话协同——讲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沧州故事

来源:安博官网首页    发布时间:2024-03-01 05:34:32

2014年2月26日,习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明确将实现京津冀协...

  2014年2月26日,习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明确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幅宏伟蓝图在广袤的京津冀大地徐徐铺开。

  十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加强与京津在交通、科技、医疗、产业、旅游、养老等各领域方方面面的对接,积极在服务京津、融入京津中加速推动高质量发展。

  回望十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在协同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特别是在交通、科技、医疗、产业、医药、养老、服装、人才、旅游以及对接雄安等方面,我们感受到了触手可及的变化。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本报组织多路记者正常采访了受益于协同发展10个领域的典型代表,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特别报道”,展示沧州协同发展成果,坚定信心,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沧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新跨越。

  “在我们这里过年好不好?”“今年有何打算?”……春节刚过,东塑集团党委委员、原董事长于桂亭就来到明珠(国际)商贸城,走访看望外地商户,明白他们在沧州的工作生活情况,并表示,今年恰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东塑集团会继续和大家一起努力,走好协同发展之路,争取再创新辉煌。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让时任东塑集团董事长的于桂亭敏锐意识到,在疏解众多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中,服装服饰将是疏解任务中的一项“重头戏”。

  “服装服饰批发及生产加工产业在北京已发展了40多年,涉及群体众多,市场规模庞大,慢慢的变成了一棵‘大树’。”于桂亭说,这棵“大树”根深叶茂,如果分开就成了一堆堆“劈柴”,要做好承接就必须整体“移栽”。

  经过调研,于桂亭认为,沧州有独特的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还有铁路、公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是这棵“大树”成长最适合的沃土。同年,东塑集团投资建设的明珠(国际)商贸城开业运营,专门承接北京服装产业转移。

  “移树计划”成了于桂亭当时最操心的事。为了表达最大诚意,他在家里接待来沧考察的北京服装产业商户6万多人次。

  为了给“大树”提供更多“养分”,东塑集团制定了物业费、住房等方面优惠政策,并协助商户解决落户、子女入学、营业执照办理等问题。他还把自己股份拿出来用于补贴商户,商贸城也积极为商户提供货运、仓储、租金以及摊位装修等补贴。截至目前,贴补资金累计已达20多亿元,集团整体投入已超越150亿元。

  近年来,东塑集团陆续投入巨资打造明珠(国际)商贸城和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两大省级承接重点平台。此外,设计研发中心、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产车间等配套项目均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沧州服装服饰“前店后厂集群化”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成为京津服装产业转移顶级规模、发展最好的重要承载地。承接工作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整体带动10多万服装相关人口落户沧州。

  此外,东塑集团已经与深圳、上海、广州、杭州等国内服装领先地区以及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中东欧等国家的机构或企业建立合作。杭州四季青集团已经与东塑集团建立全面深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投资3亿多元在沧州设立卖场,并将与东塑集团携手整合全国各地高端面辅料资源向沧州聚集,打造全国最大的面辅料轻纺基地。

  展望未来,于桂亭表示,承接不是最终目的,东塑集团真正要做的是“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与国内外行业顶尖资源对接合作。通过补链强链和资源聚集,不断的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带动服装服饰产业在沧州实现大聚集、大融合、大提升。

  龙年的首场大雪带来了些许寒意,但在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内,院长张伟和同事们围绕电机再制造的设计参数、材料选择、生产的基本工艺等讨论得热火朝天。如今的他,已经没有浓浓的京味,言谈话语间偶尔还能说出几句河间方言。

  张伟是北京人,他曾是一所著名院校装备维修与再制造领域的专家。7年前,他受邀到河间调研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的旧件回收体系和几百家再制造企业,与他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再制造方面的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政策研究相当契合。“这些丰厚的资源深深吸引着我,我当即就决定到河间继续深耕自己这一热衷的领域。”张伟说。

  恰在此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河间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真正开始启动。张伟说服了和他一样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同行,组建新团队来到河间,开辟新战场。

  “从零开始,着实不易。但河间市委、市政府在我们‘新家’建设中,给予了很多帮助。”张伟说,历经一年,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团队核心成员拓展到十余人,并聘请了我国再制造学科开拓者徐滨士院士担任名誉院长。

  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河间,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河间。位于河间市的沧州格锐特公司与研究院合作开发的新技术,使废旧钻头的利用率提高了40%,研究院还参与了格锐特钻头再制造产品有关国家标准制定,提升了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助力河间与欧洲再制造委员会签订在河间成立“中英再制造产业园”的协议;助力河间市与英国布莱顿市、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美国NSF检验测试的机构、欧盟再制造委员会对接签约,助力河间再制造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用先进的再制造技术,使废旧的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新品,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同时,也是我们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张伟说,发动机零部件结构较为复杂、附加值高,由于长时间高温,零件出现缺陷,本该废弃的零件,通过他们“增材再制造”工艺,可以让缺失的角又“长”出来,而性能不低于新品。

  如今,张伟带领团队创建的研究院已成为国内开展再制造工程技术、咨询服务、标准法规、检测认定、交流培训等面向再制造全产业链开展技术服务的综合性创新型服务平台。张伟表示,他们将加大研究院再制造提质升级项目建设,逐渐增强再制造产业基地创新引领力,加强技术和标准创新工作,引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从事基础科研20年了,终于有机会将我的项目成果推向市场。”对于天津市特聘教授青年学者、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刚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给了他施展才能的机会,也为他提供了产业孵化的平台。

  今年41岁的王志刚是天津工业大学的一名教学科研型教授,他研究的金属中空纤维膜能够将工业副产氢提纯至高纯氢,用于制作燃料氢,进而降低氢能源成本。此外,还可以将高纯氢提纯至超纯氢,应用到半导体芯片制作领域,解决市场超纯氢大量依赖进口的问题。

  在王志刚看来,市场会推动技术快速迭代,将科研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是他接下来的目标任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王志刚带来了机会。2022年,沧州聚焦打造“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品牌,计划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共建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充分借助天津工业大学在人才、科研等领域的优势,培育一批可突破膜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实现膜产业链高端化发展的企业,生产一批技术上的含金量高、发展的潜在能力大、国内急需的“短板”产品,全力打造京津冀区域最大的膜产业集群。

  此消息一出,王志刚心头一震,他觉得机会来了。“沧州不仅为咱们提供宽敞的厂房,还有充足的项目资金支持,这些都是当时实验室研究难以突破的现实条件。”王志刚高兴地说。

  2022年6月23日,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揭牌成立,王志刚带着他的高纯氢分离制备系统项目入驻,成为7个首批入驻签约项目之一。从那天开始,王志刚便开启了他的双城生活。

  由于人员和设备的往来互通,近缘因素是校企共建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沧州研究院位于沧州高新区,平时往来津沧高铁仅需22分钟,驾车也只要1小时10分钟,交通非常便利。”王志刚说,通勤便利再加上沧州有良好的膜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有相关企业千余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匹配产业的资源互补,这些令他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去年12月,沧州市膜技术科技成果企业需求会在沧州高新区召开,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的18支项目团队共发布了75项科研成果,活动现场有6家企业与专家团队达成了合作意向。

  王志刚清晰记得,市政府有关领导到研究院参观调研时对自己团队研究的项目很感兴趣,当即就帮他与市商务局能源办负责人对接。“技术人员与下游市场打交道少,多亏了相关的单位帮我们积极地推进,不仅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也促使我们的技术能尽快落地。”王志刚说。

  王志刚介绍,当前他们的项目正在中试阶段稳步推进,预计2024年暑期就能让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自2023年11月天津市儿童医院与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完成医联体签约合作后,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副主任医师郑安洁就开始了她的双城生活。每周一一大早,天还没亮,郑安洁就离开家乘坐高铁来沧州,提前到岗上班,周一至周五,她常驻在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周五晚上下班后再赶高铁回天津。

  查房、出诊、会诊、授课……周一至周五,郑安洁在沧州的日程忙碌而充实。在她看来,每天同沧州市妇幼的医生一起查房,对规范诊疗流程更有帮助。此外,每周三上午她要出诊。“很多患儿家长慕名而来,有的家长刚带孩子去过天津市儿童医院,想复诊时发现我常驻沧州市妇幼后,都说太方便了。”郑安洁说,作为驻沧医师,她的主要任务是让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可以就地治疗,疑难杂症、危重症、罕见病等能早期识别,提高沧州医疗技术水平,规范诊疗流程,推动两地医疗一体化。

  郑安洁来沧州虽然仅3个多月时间,但在诊疗中已经发现了多例危急重症患儿,一名仅出生2天的宝宝经两地会诊及时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一名3月龄宝宝被确诊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后正在治疗随访中……“这些都是在疾病筛查中发现的。”郑安洁说,沧州市妇幼在新生儿和儿童健康筛查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现在,通过医联体,筛查中发现的患儿能更加及时确诊,并获得积极治疗、康复指导。

  在沧州的最近一段时间,郑安洁感受到了沧州人的热情,也看到了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细心和耐心,医生在每个患儿出院后都会随访,叮嘱用药及注意事项。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伴随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三地医疗服务共建共享更加深入,医疗服务水平得到共同提升,让老百姓看病越来越方便。”郑安洁介绍,沧州市妇幼正在深化改革,药品、诊疗规范正和天津儿童医院一起发展进步,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效,这里儿童剂型的药物比以前更加全面,年轻医生认真对病例追踪学习,快速成长。

  “我们医院每周还会派相应科室医生来沧州坐诊、查房、讲课、指导。”郑安洁说,天津市儿童医院已经先后派出17名主任医师来沧,开展支原体肺炎诊疗规范、喘息孩子诊疗规范、支气管病诊疗等方面的授课。此外,每周二下午,天津市儿童医院的线上迷你课堂也与沧州市妇幼的医生共享。“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入,天津市儿童医院的儿童制剂将引进到沧州市妇幼,实现跨省药物共享,为本地患儿治疗提供更多便利。在今后的工作中,两院医联体合作会更加深入,为沧州地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一个喷枪喷射出1000摄氏度火焰,炙烤一块气凝胶绝热毡,它无变化、不燃烧,用手触其背面,也感受不到热度——这样的气凝胶绝热毡,产自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爱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

  爱彼爱和公司董事长田雷介绍,企业持续研发气凝胶材料,现在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凝胶工业化核心技术,为锂电池安全防护、工业及建筑节能领域提供绝热节能材料和综合解决方案,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实现出售的收益近5亿元。

  田雷是北京人,以前做贸易工作,他对气凝胶产生兴趣,还是在一次与材料领域专家交流时。“气凝胶具有隔热保温、隔音降噪、高效吸附、耐腐蚀、防火等特性。基于这些特性,其在热学、化学、电学、药学、物理学等方面都能得到普遍应用。”田雷说,这是一种性能比较全面的新型材料,他想做出更好的气凝胶材料,用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田雷决定跳出北京,在河北沿海选址建厂,为此考察过很多地方,最终选在了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完成注册。从此,田雷和不少员工在京沧两地居住,过上了双城生活。在他看来,沧州距离京津近,能满足企业对市场信息、行业信息及技术资源的需求。

  工业管道节能是爱彼爱和成立之初主要的目标市场。站在新赛道上,只有尽快实现技术突破,才能占得先机。企业组建技术团队,与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合作,通过不断试验、验证,攻克一个个难题,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然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溶胶、凝胶、固化、陈化、干燥……气凝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从最初产品合格率低的“不能看”到生产线逐步运行成熟,爱彼爱和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我们研发出低成本的新型卧式超临界工艺系统,解决了传统立式超临界反应装置生产规模受限等问题,可实现气凝胶从陈化直至干燥阶段的连续化生产。”田雷说。

  经过多年市场验证,爱彼爱和生产的气凝胶绝热毡结构稳定,比传统材料节能40%以上,还可以有很大效果预防保温层下锈蚀,延长管道常规使用的寿命。公司在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蒸汽管廊上做试验,结果显示,应用公司制作的气凝胶材料来节能改造后,管廊外保温表面温度不高于35摄氏度,每年减少中压蒸汽损失3万吨至5万吨,节约标准煤近1.5万吨。

  如今,爱彼爱和共获得52项国家专利,产品应用于动力电池防护、工业管道及设备绝热节能、新能源客车阻燃、建筑保温等多个领域。

  去年,爱彼爱和“牵手”天津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成立河北省硅基气凝胶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新型气凝胶生产的基本工艺研究,推动行业发展。

  “今年春节一过,我们又着手组建国际气凝胶研发创新中心。”田雷说,他们将拓展新能源、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吸附过滤、电子通信、船舶、航空等市场,向成为全球化的气凝胶企业努力。

  到北京1小时、到天津22分钟。快!成为在沧州乘坐高铁前往京津给人最直观的感受。“轨道上的京津冀”不仅是三地的时空距离,也让很多人的事业和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精彩。泊头市齐桥镇大付村村民齐勃就是“轨道上的京津冀”的受益者之一。

  “以前是‘走得了’,现在是‘走得好’,高铁缩短了时空距离,乘车环境也更舒适了。”作为一名“三农”主播,经常往返于京沧两地洽谈业务,便捷的交通给这位新农人的事业带来了巨大便利。

  齐勃今年37岁,2014年之前,他主要做苗木采购生意,需要往返北京等地谈业务。事业刚起步,为了节约经费,他出差经常选便宜的绿皮火车或长途汽车,但谈一次业务起码两天,很多时间浪费在路上,有时还会因为火车晚点影响业务。

  沧州高铁站还没建成时,一位北京客户想要采购他的苗木,约他第二天中午见面。齐勃赶紧买下了次日凌晨的火车票。没想到的是,这趟火车晚点了,待齐勃赶到北京时已是下午,早就过了和对方约好的时间,客户认为他不守约,最终这单生意也被迫告吹。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沧州积极融入京津冀综合交通大动脉,加快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枢纽。除了已开通的京沪高铁以及京沪、京九、邯黄、朔黄、黄万、沧黄(骋宇)等铁路外,目前,津石高速、京德高速建成通车,石衡沧港城际铁路、雄商高铁、津潍高铁正全力施工,邯港、曲港、荣乌高速改扩建等多项工程快速推进,沧州至石家庄已实现高铁直达,与京津雄及相邻城市“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已初步形成,沧州成为全国交通干线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提速,便利了人员、货物往来,让齐勃等年轻人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2017年,齐勃去北京见客户时,看到短视频带货的商机,转型成为一名“三农”主播,其中很多业务都在北京。这些年,他索性将发展的重心放到北京,往来京、沧两地更加频繁。“以前看电影《红眼航班》时,还会震惊于外国人打着‘飞的’上下班,没想到现在自己也成了这样的人。不同的是,咱坐的是高铁,往来更方便。”齐勃说。

  如今,齐勃还在泊头种植了1200亩菊花,建立了生产车间,加工生产保健产品。“现在的交通太方便了,以前给商家发货需要七绕八绕,现在高速路网直通各地,最快的当天就可到货。”齐勃说,近年来,京沪高速沧州南段、津石高速等项目陆续完工通车,为他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让他创业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位于献县经济开发区的来福汽车照明集团沧州有限公司,多条生产线已开足马力开始赶制订单。忙生产、搞研发,董事长杨利亚谋划着新的发展目标:做“世界一流”企业。

  来福汽车照明的前身是原国有企业——容城灯泡厂,在容城经营了52年。后来,企业改制为全员股份制企业,有了长足发展,在中国汽车配套产品生产领域中从始至终保持稳步增长,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照明产品供应商。企业产品通过欧洲E-mark认证,成为各知名汽车厂家指定的光源制造企业之一,也是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河北省国际科技合作示范企业。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2017年4月1日,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来福”成为支持新区建设的首批外迁企业。大局面前,杨利亚选择“举家搬迁”,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战略实施。

  “在‘新家’选址过程中,献县良好的营商环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是我们最终选择搬来这里的原因。”杨利亚说,当时,沧州市、献县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积极为企业讲解落户政策,真诚做好服务,让他感受到这片热土从上到下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对未来充满信心。

  历时13个月快马加鞭的建设,“来福”新项目在献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在这里,“来福”对传统产品做精益制造,并加大科学技术研发力度,一直在改进惰性气体配比、充气压力、钨丝绕丝等技术,建设了LED、汽车灯泡、灯具、注塑、模具等生产线多条,车灯不仅能照明,还成为集功能、颜值和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品”。几年的时间,“来福”在献县不断成长。

  去年,“来福”与西安交通大学渤海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献县)共建成立了河北省智能车灯技术创新中心,针对智能车灯技术进行研究。“这为公司可以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和人才保障,一方面使科研成果顺利落地,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输送了人才。”杨利亚说,人才对于科技型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方式一举两得。

  “最近,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在沧州建设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片区联动创新区,将发挥沧州区位、港口、土地、交通、文化等优势,推动投资贸易便利、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杨利亚表示,沧州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让三地企业合作发展的氛围浓厚,在这里做“世界一流”企业的底气更足了。

  夜幕下的园博园灯光如梦、星光璀璨,来来往往的人群穿梭其中,共同感受着新春的温馨和热闹。来自北京的游客冯欣也在其中,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来沧州旅游了。漫步彩灯之间,拍一组美照,猜一则灯谜,捏一个糖人,打铁花、抛绣球等表演精彩纷呈,这些让冯欣兴奋不已。她将自己的“打卡照”发给了朋友代凌波,并留言道:“代导,我又来沧州啦,园博园里的灯展太美了!”收到信息的代凌波心里美滋滋的,他说,装扮一新的狮城慢慢的变成了京津游客眼中一颗靓丽的“新星”。

  今年45岁的代凌波是国家高级导游、市旅游协会导游分会副会长,从业已有20余年。刚刚过去的2023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忙碌”。“去年,我接待了30多个来沧的地接和讲解团队,其中不乏北京、天津的游客。说实话,以前我都是带着沧州的游客去外地旅游,讲的看的都是别人的家乡。现在好了,咱也能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对外地游客讲述一个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对此,代凌波言谈话语间满是自豪。

  代凌波说,这些年,沧州最大的变化就是大运河文化带:308公里堤顶路及绿色生态廊道全线公里的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复建的南川楼、朗吟楼、清风楼重现三楼鼎立风采,加之园博园、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沧州坊、南川老街、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等景区的点缀,一幅大美沧州的画卷展现在众人面前。特别是去年,我市借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联合中国铁道旅行社集团以高铁“沧州号”运行合作为契机,举办2023年“春暖花开、香约河北,‘沧州号’集结京津冀”主题旅游活动。同时,面向京津地区设计线条,其中利用第六届省园博会契机,以园博园及大运河非遗展馆为核心,面向京津游客发布5条大运河文化旅游主题线条大运河非遗精品线路,吸引了慢慢的变多的外地游客把沧州作为旅行目的地。沧州的大运河文化带正成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优选地之一。

  在代凌波的手机里,保存着许多外地游客对沧州的评价:“欣赏玩乐之余也可以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与现代魅力!”“享受周末休闲时光,在老街上漫步就像是回到过去,下次有机会一定再来沧州看一看!”……一名北京的游客在沧州游玩回家后,写下一篇近4000字的《沧州游记》,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沧州的赞美之情。“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三地群众打造了一个‘说走就走’的旅游圈。希望有一天,连接三地的大运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全线通航,那时,我可带着游客一起泛舟踏波,感受母亲河的流光溢彩。”代凌波憧憬道。

  昨天一大早,一包快递送达青县康泰养老护理中心,这是刘履明老人的女儿专门在北京为他邮寄的咖啡。

  刘履明是一位老工程师,在北京有机化工厂退休。5年前,他和老伴儿选择了青县康泰养老护理中心。当时,老伴因患脑梗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女儿在网上了解到青县康泰养老护理中心,感觉环境不错、价格也实惠,且距离北京不远,开车过来只需2个多小时。老两口得知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一起住了进来。

  “别看这里价格不高,但环境比北京的一些养老机构还好,运动场、花园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我们试住了一星期,特别满意,当即决定就选这儿养老了。”刘履明说。

  “在北京的时候,就知道国家正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青县康泰养老护理中心又是沧州首批纳入京津冀三地协同养老试点的养老机构,当时就觉得这里肯定错不了。”来护理中心久了,刘履明发现在这里养老的北京、天津市民不在少数,大约有40多人,这也让他找到了不少聊得来的“老伙计”。

  除了友情的陪伴,护理中心给老人们提供的多项贴心服务,更是给在外工作的儿女们吃了“定心丸”。“在这里,一日三餐都由护理人员送到房间,炒菜荤素搭配,主食种类丰富。”刘履明说,为了让大伙儿平日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护理中心根据老人身体健康情况,每周都安排园艺、手指操、猜灯谜等文娱活动。

  “贴心的服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们真正的完成了‘老有所乐’。”转眼5个春秋,刘履明已经对青县康泰养老护理中心有了归属感。其间,老伴因病离世,女儿曾想接他回北京养老,但在他心里,这里已然是家,不想再离开。

  刘履明说,自己最近看新闻了解到,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快速推进三地养老行业协同合作,并各自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沧州的养老服务水平肯定会慢慢的好,我在这里肯定会遇到越来越多聊得来的‘老伙计’。”刘履明笑着说。

  新春伊始,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一期生产车间里,正有条不紊进行原料药生产工作。总经理刘学明在DCS主控室,边观察工况,边与调度员沟通生产进度。“目前生产的原料药产品有有喷他佐辛、地喹氯铵、替尼泊苷等。我们获批上市产品已有9个,2023年产值首次突破2亿元。”刘学明说。

  如果不是企业搬迁到沧州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刘学明永远感受不到这里的便捷和优势。这些年,企业的发展速度令他惊叹:原料药生产原本是“华润双鹤”的配套型边缘业务板块,搬迁到这里后,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升,现在慢慢的变成了企业的主营业务板块。

  “华润双鹤”是一家集新药研发、原料药生产、制剂生产及医药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医药企业。最早原料药生产在北京,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原料药企业全部外迁。当时,“华润双鹤”在全国选址布局。“生产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刘学明说,搬迁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很好地解决了企业药品生产地址转移周期长和规模化生产没有空间两个难题,对行业、对企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

  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医药产业集聚,上下游产业布局日趋完善,在这里,“华润双鹤”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原料药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以往都是到各地采购。来到园区后,实现了很多原材料配套。“像乙酸乙酯、乙腈、苯乙腈等产品,我们都是在园区内的上游企业采购,既节约了时间成本,而且免去了长途运输的费用。”刘学明说,完善的产业链条带来的便利不止于此,比如配套的包装所需的纸桶,也是由临港的新利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

  为满足众多医药企业的研发需求,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化学药孵化平台、分析检测平台和中试基地等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应运而生。去年4月,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顺利通过了CMA(检验测试机构资质认定标志)资质认定。有了它,中心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就更具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公司的部分研发样品,以前都是邮寄回北京检测,一来一回得好几天。现在绿色化工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就能完成,当天就能拿到检验测试的数据。”刘学明说,有了数据,就能为研发指明方向,产品研制进度更快了。

  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了药企创业的“乐园”。“如果重新选址,我们依然会选择这里。政策扶持、发展环境、信息共享、行业聚集,这些优势让我们发展的信心更足,前景更广阔。”刘学明说。